收听 |

圣母庆节知多少

1月1日,天主之母  节日
2月2日,献耶稣于圣殿  庆日*
2月11日,露德圣母  自由纪念
3月25日,预报救主降生  节日*
5月31日,圣母访亲  庆日
五旬节第二个主日后星期六,圣母无玷圣心  纪念
7月16日,嘉尔默罗圣母  自由纪念
8月5日,圣母大殿祝圣日 (圣母雪地殿)  自由纪念
8月15日,圣母蒙召升天  节日
8月22日,圣母元后  纪念
9月8日, 圣母诞辰  庆日
9月15日,圣母痛苦  纪念
10月7日,玫瑰圣母  纪念
11月21日,献圣母于圣殿  纪念
12月8日,圣母无染原罪  节日

注:标有*者,献耶稣于圣殿及预报救主降生两节庆日,在1970年罗马弥撒书中列为基督的节日,由于这两日与圣母关系密切,且在起源上又与圣母有关,故仍包括在本表内。

圣母敬礼的圣经根据

五月是敬礼圣母的月份。在教会里,圣母学和圣母敬礼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国家级教堂用圣母的各种名号作为主保,例如:美国崇敬的是无染原罪圣母,墨西哥敬礼瓜达卢佩圣母。

四部福音及宗徒大事录均有对圣母的记载,最早成书的马尔谷福音只提及耶稣的母亲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福音中是耶稣教导群众的时刻,他的母亲和兄弟站在门外,要求见他。耶稣环视周围坐着的人群,说:“看,我的母亲和我的弟兄!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谷3:31-35)。玛12:46-50和路8:19-21也重复了相同的记载。在这里,重点是强调那些以门徒身份,与耶稣紧紧相系的人,他们的关系并不亚于耶稣的血亲。马尔谷福音另一次提及玛利亚是在耶稣开始在加里肋亚湖边传教,回到本乡,在会堂教导的情景。人们对他感到惊奇,想知道他从何处获得所有的智慧,他们问:“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他不是玛利亚的儿子,雅各伯、若瑟、犹达、西满的兄弟吗?他的姊妹不也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谷6:3)圣史接着说,他们对他起了反感。耶稣感叹道:“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乡、本族和本家外,是没有不受尊敬的”(谷6:4;玛13:55)。

玛窦和路加两部福音最开头两章是耶稣的童年史。当天使前来报喜时,玛窦的故事聚焦在若瑟的身上,路加则描绘玛利亚的反应。玛窦福音以耶稣的族谱开始,上面记录着玛利亚的名字(玛1:16)。天使嘉俾厄尔向若瑟宣报时,提及玛利亚的名字两次(玛1:1,20)。在三位贤士来朝的故事中,也提到她(玛2:11)。

对于玛利亚,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给了我们最着力的描写。在路加的起头章节中,玛利亚是主要角色之一。首先,她出现在领报的场景(路1:26-38):一位年轻待嫁的姑娘,尚未与婚配对象同居之前,突然间怀有身孕,她的整个世界产生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当玛窦生动地描写若瑟如何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时,路加向我们显示,天主的使者不断向她保证,她是满被圣宠者,人所不能做到的,天主能够成就。于是,玛利亚不再急于知道所有的答案,而是看天主如何成就这件事。在信德中,她跨跃一大步,同意继续对天主保持忠实,应允经历这场苦难和折磨。

接下来,她拜访依撒伯尔,后者也是在非常的状态下怀有身孕(路1:39-45)。对这两位忠实的女人而言,天主所选的时机似乎都不对时,但两人对天主怀着信赖之心,相信天主会使一切成为祝福。依撒伯尔祝福玛利亚和她所怀的孩子。当天主圣神在两人的身体内以胎动具体地令两人感受时,玛利亚和依撒伯尔分享亲密的同一喜悦。接下来,玛利亚唱出最有名的谢主曲(路1:46-56)。
路加接着描述耶稣的诞生 (路2:1-11)和牧羊人来访(路2:12-20)。牧羊人的场景以一句特殊的话形容玛利亚作为结束,即聆听了牧羊人的话之后,“玛利亚把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复思想”(路2:19)。这句话在路加2:51处重复,但场景转换成玛利亚和若瑟沮丧地发现将12岁的耶稣独自留在圣殿中(路2:4-52)。耶稣回答玛利亚,说他必须在他父亲的家中(路2:49)。另一幕路加独有的场景是玛利亚和若瑟奉献耶稣于圣殿(路2:22-38)。在那里,先知西默盎告诉玛利亚,“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剌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 (路2:35)。在这里,利剑可能是暗示厄则克耳先知书14:17处所提及的那把区别的利剑,这利剑将区分那些注定毁灭的和那些注定领受仁慈的。西默盎所说的是玛利亚就像其他的门徒们一样,将因分辨而受痛苦挣扎。她要分辨对天主忠实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了解她的儿子如何成为这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这一节,连同路加2:19及2:51处,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十分人性化的玛利亚。她并非在故事一开始就拥有所有的答案,而是一个将一切默存于心,思量、祈祷、分辨,且不断以信德回复的人。
在许多方面,路加对玛利亚的描写与对耶稣的描写交相辉映。路加福音中的耶稣面对每一个重大的选择时,便离开人群去祈祷,且在信德中作出答复。在路加的作品中,最后提及玛利亚之处是在宗徒大事录的1:14,这里记载着在五旬节,玛利亚和其他门徒一起在晚餐厅中等候祈祷。

在第四部福音中,耶稣的母亲只出现两次,但这两处都为主要场景,连结起整部福音的故事发展。第一场是加纳婚宴(若2:1-11)。玛利亚告诉耶稣宴席缺酒的事实。她认出“时辰”已到,为耶稣而言,是公开传教和开始自我显示的时刻,门徒们因为耶稣所行的奇迹而相信了他(若2:11)。第二场是耶稣的母亲与她的姊妹,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以及玛利亚玛达肋纳站在十字架下作见证(若19:25-27)。在这里,耶稣将玛利亚和“所爱的门徒”互相交托。若望福音从头到尾未曾交待耶稣的母亲和“所爱的门徒”的名字。作为无名氏,他们两位扮演高度象征性的角色。耶稣将所有与他有亲属关系的,以他的母亲作代表,以及那些选择成为门徒与他连结的,以“所爱的门徒”作代表,彼此互托。“所爱的门徒”的功用是让任何聆听福音的人,将自己摆放在这一位被爱、也最爱耶稣的门徒位置上,且像耶稣的母亲、门徒们,继续耶稣在世界上的传教使命。

圣经告诉我们的故事是早期基督徒团体反省的果实。它们反省耶稣母亲的角色:给予耶稣生命、陶成他的使命,以及陪伴门徒们的信德成长。在梵二大公会议中,关于玛利亚的角色,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一,玛利亚像我们一样是门徒的身份。她的角色十分独特,但没有神性。她首先是一位真实的门徒,生活在我们之中。其二,对圣母玛利亚的敬礼反映了今日的文化。在社会和教会中,当女性们继续为两性平等的权力努力奋斗时,玛利亚对天主忠实服从,她的典范显示出女性和男性都能默思天主的话,且以勇敢无惧的态度讲先知话,在今天继续耶稣的传教使命。

为何要敬礼圣母玛利亚

我们天主教敬礼圣母玛利亚是依据圣经而来的。“他垂顾了他卑微的使女,今后万世万代都要称我有福。”(路1:48)此句中“我”就是圣母玛利亚本人。新教圣经中也有这句话。所以我们天主教一直敬礼圣母玛利亚,做到世世代代都称玛利亚有福;而新教没有。
我们提及耶稣,就必然提到圣母玛利亚;因为圣母玛利亚与耶稣心肺相连,血肉相通,密不可分。因着玛利亚的“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一句话,圣子耶稣临在我们人间;因着玛利亚的一声问候,她胎中的圣子赦免了依撒伯尔胎中若翰的原罪;因着玛利亚的一个请求,耶稣在加纳婚宴上显了第一个奇迹:变水为酒。啊!圣母玛利亚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往往“一语定乾坤”。我们敬礼圣母玛利亚就是依恃她的“话”,得到耶稣,你们说对不对?好不好?
曾记得一祷词:“玛利亚圣心是耶稣一生言行之总牍。”“总牍”就是厚厚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着耶稣的言行。耶稣被鞭打五千四百有余,玛利亚也被鞭打“五千四百有余”;三铁钉穿透耶稣的手足,“三铁钉”也穿透玛利亚的“手足”……总之,耶稣的十字架有多重,玛利亚的十字架不会比他轻。圣母玛利亚紧跟耶稣,是耶稣救世赎世工程的助手。圣母爱耶稣,耶稣爱圣母,我们敬礼圣母,爱圣母,目的就是爱耶稣,有玛利亚做我们的中保,我们与耶稣不是更亲密吗?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妈妈是爱的化身,有妈就有依靠,妈妈的爱比天还宽,比地还广。我们的圣母妈妈不是比世上的妈妈更好更亲吗?“她照顾我们身体勇健,又关心灵魂生命……”当今世界,战乱、恐怖、瘟疫、饥荒、地震、谬说、污染等频繁发生,防不胜防,我们更要紧紧依靠圣母,祈求圣母,求她保护我们于世上诸患难中。我们有这样一位好妈妈能不自豪,能不感谢天主,能不敬礼她吗?
梵二对“敬礼圣母玛利亚”之问题也做过多次深入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投票表决,结果52%的人赞成拥护敬礼圣母玛利亚;45%的人在游离状态;只有3%的人反对,理由仍然是:“玛利亚是人不是神,她生了耶稣之后,又生了雅各伯、犹达,她不是卒世童贞。”好吧,这不是我这次的论题,让他们抱住旧的错误观点享受去吧。神兄,让我们的心神一起飞向圣母。
多想遗憾地对新教的弟兄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圣母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敬礼圣母玛利亚

我们天上的母后,至圣童贞圣母玛利亚,在所有天上人间受造物中,她是天主最宠爱的,理应受到普世万民的尊重和爱戴。圣母不仅是耶稣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更是所有基督徒的母亲。
玛利亚以她玉洁冰清童贞女之身为人类哺育了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当黑落德谋杀耶稣圣婴时,她怀抱着耶稣圣婴在圣若瑟的帮助下逃亡埃及避难。回到纳匝肋后,她日夜辛劳地呵护着耶稣。在耶稣传教的日子里,她服侍在耶稣身旁。尤其是她在耶稣最后的一刻,陪伴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目睹自己的亲生独子承受极刑。所以,圣母是耶稣救赎工程最忠实最亲密的合作者,教会尊她为“救世之母”,实在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至于某些人反对敬礼圣母玛利亚,其原因就是片面引用圣经中个别章节,断章取义,一叶障目,甚至故意歪曲。
例如他们说,圣母生了耶稣后,还生了雅各伯、若瑟、犹达、西满等兄弟,故圣母不是卒世童贞。这是他们在“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他不是玛利亚的儿子,雅各伯、若瑟、犹达、西满的兄弟吗?”(谷6:3;玛13:55)中所得的证据,没有进一步查阅下文便下了结论,以否认圣母的童贞作为反对敬礼圣母的理由。其实,我们在福音中都能查出他们几位的底细,还圣母以清白。
耶稣的门徒中有两个西满,第一位西满,耶稣给他起名叫伯多禄,与安德肋是兄弟(玛4:18);第二位是热诚者西满(谷3:18);两位叫雅各伯的,其中长雅各伯是载伯德的儿子,若望的哥哥;次雅各伯是阿尔斐的儿子;那位被误认为圣母儿子的若瑟,他的母亲也叫玛利亚,她曾陪伴圣母在十字架旁,她是若瑟与次雅各伯的母亲(谷15:40)。至于犹达,他也是雅各伯的兄弟,见(路6:16)。
那种草率的张冠李戴的做法给童贞圣母玛利亚栽了赃,给她脸上抹了黑,实在令我们心痛。为进一步澄清圣母童贞的事实,让我们最后复习一下若望福音19章25-27节。
“在耶稣的十字架旁,……耶稣看见他的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那时起,那门徒就把她接到自己的家里。”以上三节交代的再清楚不过了。如果圣母还有其他亲生子女的话,耶稣不会也没有必要把自己无依无靠的老母委托给自己的爱徒若望去赡养。
目前,对圣母的认识,即便在我们教会内也有偏颇,我们对圣母的敬礼不是过了头,而是敬礼的还不够。
梵二大公会议借她的权威重申对圣母的认识及敬礼圣母的责任……,并向所有忠于大公会议训导的人们推荐至圣童贞圣母玛利亚,并鼓励我们热心向圣母呼求,因为她是天人间的中保。
“玛利亚被尊为天主和救主真正的母亲,她享有天主圣子之母的崇高任务与殊荣;并因此成为圣父特别宠爱的女儿和圣神的宫殿;为了此一特殊恩赐,她永远超过了天上人间所有的受造物。”(梵二《教会宪章》53节)
至圣童贞圣母玛利亚!我们的母亲!我们热爱您!

耶稣复活带给我们希望

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描述了繁星照射的夜晚的美景。然而,死亡的光亮划破了战争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兄弟姐妹们,让我们由福音中的妇女们牵著手,与她们一起发现天主之光在世界的黑暗中闪耀的曙光。当黑夜的阴影被驱散,光明悄然来临的时候,妇女们出发前往坟墓,去膏抹耶稣的身体。在那里,她们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经历:首先她们发现坟墓是空的;然后她们看到两个身穿耀眼衣服的人,告诉她们耶稣已经复活;她们立即跑回去向其他门徒报告这个消息(参见:路二四1-10)。看到、听到、宣报,通过这三个动作,我们也进入了主的逾越奥迹。

 

妇女们看到。复活的第一次宣报不是一个需要解读的声明,而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标记。在一个墓地里,在一个坟墓前,一切都应是有序和安宁的,妇女们却“发现坟墓里的石头被移开了,进去却没有发现主耶稣的身体”(2-3节)。因此,主基督的复活一开始就打乱了我们的公式。它带来了令我们惊讶和惊奇的希望的礼物。但接受这礼物并不容易。我们必须承认,有时这个希望在我们心中没有位置。就像福音中的妇女们一样,我们也被问题和疑虑所笼罩,在这出乎意外的标记面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俯伏在地”(参见:4-5节)。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待生活和现实时眼睛是向下看的;我们只盯著即将逝去的今天,对未来感到失望,只关心自己的需求,陷入冷漠的牢笼,与此同时不停地抱怨,认为事情永远不会改变。这样一来,我们就停在了认命和宿命的坟墓前,我们埋葬了生活的喜悦。虽然如此,在这个夜晚,主耶稣想给我们一双不同的眼睛,让我们充满希望,恐惧、痛苦和死亡将无法左右我们。因著耶稣的复活,我们可以实现从虚无到生命的飞跃,“死亡将不再能夺取我们的生命”:这生命已经完全且永远被天主无止境的爱所拥抱。的确,这能令人生畏和不知所措。但主已经复活了!我们要抬起目光,揭开眼中苦涩和悲伤的面纱,向天主的希望敞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妇女们听到。在她们看见坟墓空了后,有两个穿发光衣服的人对她们说:“你们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这里了,已经复活了”(5-6节)。我们最好听一听这些话,并重复说:祂不在这里了。每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天主的一切,打算将祂纳入我们的计划时,我们要对自己说:祂不在这里!每当我们只寻求经常是片刻的情绪或需要帮助的时刻寻求祂,而后在每天的具体情境和选择中把祂搁置一边、忘记祂时,我们要对自己说:祂不在这里!每当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把祂紧固于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公式和我们的习惯中,而忽略在生命最黑暗的角落,也就是有人哭泣、有人挣扎、痛苦和希望的地方寻找祂时,我们要对自己说:祂不在这里!

 

让我们也听听向妇女们提出的问题:“你们为什么在死人中寻找活人呢?”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死亡中;如果我们仍然是过去的囚徒;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勇气让宽恕一切的天主来宽恕我们,来改变自己,与邪恶的行为决裂的勇气,不能按照耶稣和祂的爱来作决定;如果我们继续把信仰降低为护身符,把天主作为过去时代的美好回忆,而不是在今天与祂相遇,视祂为愿意改变我们和世界的生活的天主,我们将无法善度复活节。在过去的废墟中寻找主耶稣并把祂封闭在习惯坟墓里的基督信仰,是一个没有主的复活的基督信仰。但主耶稣已经复活了!我们不要围著坟墓闲逛,而是要跑去重新发现祂,发现生活的主!我们不要害怕在我们兄弟姐妹的面容上、在那些希望和梦想者的故事里、在那些哭泣和受苦者的苦难中寻找祂。天主就在那里!

 

最后,妇女宣报。她们宣报了什么?是复活的喜悦。耶稣的复活并不是为了亲切安慰那些哀悼耶稣之死的人,而是为了开启他们的心,让他们宣报天主战胜邪恶和死亡的非凡胜利。因此,耶稣复活的光辉不是为了让妇女们停留在个人享受的喜乐中,它不容忍停滞不前的态度,而是激发门徒,使他们成为“从坟墓回来的”传教士(参见:9节),将复活的喜讯带给所有人。这就是为什么妇女们在看到和听到之后,便跑去向门徒们宣报复活的喜悦。她们知道自己可能被当作神经错乱的人,以至于福音说她们的话听起来“是无稽之谈”(第11节),但她们不关心自己的名誉,不维护自己的形象;她们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有权衡自己的言辞。心中只有一团热火去传递消息,宣告:“主复活了!”

 

一个以这样的方式行走普天下的教会是多么的美丽!没有恐惧,没有阴谋诡计,只愿把福音的喜悦带给所有人。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体验主的复活并与他人分享这一经验;挪开那块我们经常把主封闭其中的大石,并在全世界传播祂的喜悦。让我们使耶稣,生活的主,从所有我们封闭祂的坟墓中复活;让我们把祂从我们经常囚禁祂的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让我们从安逸的休憩中醒来,让祂打扰我们,打破我们的安逸。我们要把祂带入日常生活中:以和平的姿态面对这个充满战争恐怖的时代;在破碎的关系中做修和的工作,对有需要的人予以同情;在不平等中采取正义的行动,在谎言中宣扬真理。尤其重要的是,要有爱与兄弟情谊的行动。

 

弟兄姐妹们,我们的希望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耶稣。祂进入了我们罪恶的坟墓,走到了我们迷失的最深处,祂走过了我们恐惧的纠缠,祂承受了我们负担的压力,从我们死亡的黑暗深渊唤醒了我们的生命,将我们的哀伤变成了欢乐。让我们与基督一起庆祝祂的复活吧!祂永远活著,今天继续在走过、转变和释放。有了祂,邪恶不再有力量,失败不能阻止我们重新开始,死亡成为进入新生命的通道。因为与复活者耶稣在一起,黑夜不再无尽;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在那黑暗中晨星也会继续闪耀。

 

 

 

纪念获得救恩的日子

在圣周四的礼仪庆典中,我们会听了很多次“纪念”这个字汇:在旧约中,天主训示以色列子民要世世代代纪念他们脱离奴隶生涯、获得拯救的日子;在新约中,耶稣也吩咐门徒们要举行擘饼礼来纪念祂。

每当以色列子民为“纪念”上主恩待他们的祖先而举行逾越庆节时,他们不仅记忆过往的事件,也向子孙叙述天主的救恩,重申天主与他们订立的盟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昔日救恩的效果伸延,藉此巩固天主与他们的关系。

当耶稣在最後晚餐中说:“你们应这样行,为记念我”(格前11:24-25)。祂不但要我们“再次临现”他的最後晚餐,更要我们“纪念”他的苦难,把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赚取的救恩果实,真实地实现在我们身上。这救恩是永恒的,也是超越时空的。

因此,当神父在弥撒中举起杯爵行祝圣礼时,唤起我们记起昔日耶稣用自己的血与人类订立的盟约。在感恩祭中,耶稣真实地临现于内,与我们重新订立这项新而永久的盟约。耶稣的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更是一个永恒的救恩工程,祂真实地为我们而死,为使我们获得永恒的生命。每次参与弥撒时,基督逾越的事实“重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更认清自己与基督的关系。

祈祷:主耶稣基督,我与你是有关系的,所以你也给我洗了脚。愿我也能照你的榜样去做,屈膝事奉,爱主爱人,以彰显您的爱。

保持内心警醒

(梵蒂冈新闻网)警醒是至关重要的态度,以免良好的分辨和决定功亏一篑。教宗方济各12月14日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时,在要理讲授中强调了这一点。这是教宗第12次以分辨为主题的要理讲授,本周探讨的是警醒。此前的几周,教宗以圣依纳爵为榜样,谈论了「分辨的若干元素」,如:祈祷、认识自己、渴望、生命之书、神枯和神慰。

讲到「确认所做的选择」,教宗指出,其过程中的危险在于「魔鬼会摧毁一切,使我们回到起点,甚至是陷入更糟糕的状态」。因此,「警醒是不可或缺的」,它能促使「分辨的进程达致成功」。

「耶稣在宣讲中非常坚持一个事实,即:好的门徒要保持警醒,不可昏昏欲睡,不可在事事顺利时过分自信,却要始终提高警觉、随时善尽职责。」

相反地,假如不够警醒,邪魔就会趁虚而入:牠等待我们过分自信的时刻。当我们分心、迷糊、不够虚怀若谷时,邪魔就会利用这时机,使得那些出于分辨的良好决定前功尽弃。

教宗接著把内心的状态比作干净整洁的房子。如果我们害怕心房受损,因此不再接纳任何人,不邀请「穷人、无家可归者等不讨人喜欢的客人」进来,那么心房也会损坏。

「这其中藏有恶劣的傲慢、自充为义人、自认为优秀、自以为独占一席之地。当我们过度自信、而不信赖天主恩宠时,邪魔就找到敞开的门。于是,牠安排好迁居事宜,占据那个心房(参阅:玛十二43-45)」。

教宗告诫道:有些魔鬼礼貌殷勤,牠们进入心房时,主人毫无察觉。「牠们进来时会礼貌地敲门,你根本察觉不到」,反而会客客气气地欢迎牠们进来,「结果牠们在你的心灵里发号施令」。

要是缺乏警觉心,我们恐怕会输得一败涂地。很多时候,上主恩赐了许多圣宠,但是「我们没能妥善守护,丢失了一切,因为我们不够警醒。我们没有守好门,所以被彬彬有礼的来者欺骗,放牠进来,还跟牠嘘寒问暖」。

为此,教宗邀请每个人省思各自的经历,因为光是作出良好的分辨和决定还不够,更需要保持警醒,「守护这份天赐的恩宠」。教宗表明,我们如果看到杂乱无章的情况,会立刻警觉到魔鬼和诱惑,但是魔鬼也会披著天使的外衣而来,说话客气有礼,取信于人,却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教宗最后提醒众人提高警觉守护心灵,「因为警醒既是睿智的记号,更是谦逊的记号,它是基督徒生活的康庄大道」。

链接网址: www.vaticannews.cn

只有一个天主

只有一个天主

 

因为那创造诸天的上主──只有他是天主,是他创造、形成和奠定了大地:他并非创造了一团混沌,而是为使人居住才造了它!他这样说:我是上主,没有另一位(依45:6-25)。

 

不同的个人和民族都信仰天主(上帝、神),都希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天主联系”,得到保佑或帮助攻击敌人。

 

中国人虽然没有明确的信仰天主,却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神秘力量”所左右,从食物的“九蒸九晒”到各种生活秘方,从各种禁忌到四处磕头烧香!

 

犹太人有幸遇见了天主,接受了邀请,成为了天主的子民。

 

然而,他们却常常背信毁约,迷信假神,甚至在圣殿里犯罪作恶!

 

世界有起源是肯定的,然而,世上到底有多少个“天主”?万物起源于“一神”还是“多神”呢?

 

现代考古学,特别是基因研究,揭示了人类源自同一个父母;

 

这种发现与圣经的启示相吻合!

 

世界只有一个起源;

 

人类只有一个天主。

 

主耶稣基督,感谢祢启示了我们天父,并将天主圣三带给了我们,请帮助我们每天跟随祢,在圣神内,享受天父的圣爱。阿们!

 

圣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请为我们祈祷!